camp生物名词解释
CAMP试验
用于鉴别B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能产生一种物质(CAMP因子)使葡萄球菌β溶血素产生的溶血带增大。由Christie、Atkins和Munch-Peter-son三人的姓拼写而成。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细菌引起人和动物一大类疫病的总称。人类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中,以往发病率较高者当数猩红热。动物链球菌病以猪、水貂、牦牛、雏鸡等为多见。
链球菌属细菌是化脓性球菌中一大类革兰阳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健康人的鼻咽部。大多数链球菌为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不致病,但也有一些可引起人和动物的重要疾病。
根据抗原结构分类: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可分为A、B、C、D、E、F、G、H、K、L、M、N、O、P、Q、R、S、T、U、V等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于A血清群,B、C、D、G群少见。
试验过程
分离的可疑的菌株用划一细线的方法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用牛或羊血制备),再用产生β溶血素的葡萄球菌又接种一条线,与第一条可疑检样线相垂直,但不接触。培养后(37℃ 12小时)。
结果判读
两条细菌生长线分离开的区域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时为阳性反应,即证明待检验菌为B族链球菌。
注意事项
如果牛乳被无乳链球菌中等或严重地污染,用牛乳直接在试验平板上划线(代替分离的可疑菌株)就可产生阳性结果。
实际意义
B群链球菌又称无乳链球菌,广泛寄居在正常妇女的泌尿生殖道和直肠内,带菌率可达30%左右;医务人员鼻咽部的带菌率为11.1%~45.0%。B群链球菌是造成新生儿严重感染(败血症和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B群链球菌对成人侵袭力弱,主要引起肾盂肾炎、肺炎和子宫内膜炎,患有糖尿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易受感染。
本菌最早从一例乳腺炎患牛中分离获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牛乳腺炎的病原菌。其细胞壁多糖抗原物质属抗原结构分类中的B群,一般采用B群链球菌的名称。本菌是引起人类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病死率高,且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已引起广泛关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它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统一名称。它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物化学相关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肽键:蛋白质中前一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酰胺键。肽键平面: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亚基: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亚基。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游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的现象。
协同效应: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的能力。(正、负)如血红素与氧结合后,铁原子就能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
变构效应:蛋白质分子因与某种小分子物质(效应剂)相互作用而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活性的现象。
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细胞至少有两种分子伴侣家族——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
DN*的复性作用:变性的DN*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多核苷酸链又可重新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质,此即DN*的复性。
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或一条单链DN*,一条RN*,只要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性,形成一个杂合双链,此过程称杂交。
增色效应:DN*变性时,*260值随着增高,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解链温度:在DN*热变性时,通常将DN*变性50%时的温度叫解链温度用Tm表示。
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的较松,用透析等方法易于与酶分开。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的比较牢固,不易与酶蛋白脱离。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
有关的化学基团,必需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可逆性抑制作用:酶蛋白与抑制剂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剂除去,酶活力得以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酶与抑制以共价键相结合,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除去抑制剂,故酶活力难以恢复。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和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是指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乳酸循环:乳酸循环又叫Cori循环。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至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环。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和过程。
三羧酸循环:是由草酰乙酸与乙酰Co*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的一系列反应的循环过程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
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
载脂蛋白:指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脂肪动员:脂库中的储存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酮症: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
必需脂肪酸:是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合成的少数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
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的氧化是从β-碳原子脱氢氧化开始的,故称β-氧化。
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化合物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自由的脂肪酸。
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
呼吸链: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排列顺序组成的链锁反应体系,它与细胞摄取氧有关,所以叫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给氧化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使*DP磷酸化为*TP的反应过程。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生物氧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等,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给*DP(或GDP),而生成*TP(或GTP)的反应称底物水平磷酸化。
P/O比值: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克原子数。通过P/O比值测定可推测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高能化合物:化合物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1KJ/mol,此类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过程。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互换,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和α-酮酸的过程。
联合脱氨基作用:由两种(以上)酶的联合催化作用使氨基酸的α-氨基脱下,并产生游离氨的过程。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鸟氨酸循环:指氨与CO2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
γ-谷氨酰基循环:指通过谷胱甘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的过程。为在动物细胞中与氨基酸的吸收有关的肽转移、变化的循环。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腐败作用:在消化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蛋白质不被消化,还有一小部分消化产物不被
吸收,肠道细菌对这两部分所起的分解作用称为腐败作用。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比较简单的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酶的变构调节: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导致酶分子变构从而改变其活性。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途径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一步的酶,催化单向反应,它的活性改变不但影响代谢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
半保留复制:以单链DN*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D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的过程,合成的子代DN*双链中一条来自亲代DN*,一条重新合成。故称半保留,子代DN*和亲代DN*完全一样故称复制。
反转录作用:以RN*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的过程。
基因工程: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
冈崎片段:DN*复制时,随从链是断续复制的,这些不连续的DN*片段,称岗崎片段。
复制子:复制子是独立完成DN*复制的功能单位,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真核生物是多复制子的复制。
转录:以DN*的模板链为模板,以4种NTP为原料,在DN*指导的RN*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RN*的过程。
外显子,内含子:外显子和内启子,分别代表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的核酸序列。内含子,是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上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HnRN*:hnRN*是核内不均-RN*,是真核细胞mRN*的前体,需经加工改造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
模板链,编码链:DN*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的一股单链,称为
模板链,也称作有意义链或W*tson链。相对的另一股单链是编码链(codingstr*nd),也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密码子:mRN*分子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碱基三联体,它对应于一个氨基酸,此碱基三联体称密码子。
操纵子:操纵子是DN*分子中一个转录基本单位,由信息区和控制区两部分组成,信息区由结构基因组成,含有编码数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控制区包括启动基因(RN*聚合酶结合部位)和操纵基因。(控制RN*聚合酶向结构基因移动)。
分子病:由于DN*分子上基因的遗传性缺陷,引起mRN*异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顺反子:遗传学上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为顺反子。原核生物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为一个转录单位,转录生成的mRN*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mRN*比原核生物种类更多,一个mRN*只编码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mRN*。
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
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某些基因在一个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
诱导与阻遏(induction*ndrepression):在特定的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这类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增加的过程称为诱导。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时被抑制,这类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下降的过程称为阻遏。
顺式作用元件(cis-*ctingelement):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序列,称为顺式作用元件,真核生物常见的元件有增强子、启动子和沉默子等。
反式作用因子(tr*ns-*ctingf*ctor):由某一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影响另一基因的转录,这种转录调节因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操纵子(operon):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序列和启动序列。
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转录一个mRN*分子,经翻译成一条多肽链,此基因转录产物即为单顺反子。
pcr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英文全称:PolymeraseChainReaction) 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名词(英文Noun,简称n.),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它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统一名称。它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在英语中,名词的格有3种:主格、宾格、所有格。
冈崎片段名词解释
在 DNA 复制中,后随链的合成是由 DNA 聚合酶合成的 不连续、相对较短的 DNA 片段通过 DNA 连接酶连接而成的长链,此不连续、相对较短的 DNA 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冈崎片段的长度在真核与原核生物中存在差别,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度约为100~200核苷酸残基,而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度约为1000~2000核苷酸残基。
PCR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是指聚合酶链式反应,它是 DNA 的体外酶促扩增,又 称为无细胞分子克隆法。它的过程是首先使 DNA 变性,两条链解开,然后使引物模板退火, 二者碱基互补配对; DNA 聚合酶随即以 4种 dNTP 为底物,在引物的引导下合成与模板互 补的 DNA 新链。重复此过程, DNA 将以指数方式扩增。
RNA 编辑 ( RNA editing ):是指改变 RNA 编码序列的方式。包括 U 的插入和删除, C、 A 和 G 的插入, C被 U 取代或 U 被 C取代,以及 A 转变为 I等方式。
第二信使 ( second messenger ):是指胞外信使(第一信使)与质膜中受体结合而产生的胞 内物质,它们起着从质膜到胞内生化机器的信息转导者作用。已知第二信使有 cAMP 、cGMP 、 IP3(肌醇 -1, 4, 5-三磷酸)、 DAG ( 1,2-二酰基 -sn-甘油)。
camp试验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细菌的CAMP试验 是根据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B-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B群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矢形(半月形)的溶血区这样的原理进行的试验。
本图文由用户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本站举报。转发注明出处:https://www.xsy-edu.com/n/1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