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本位论顺口溜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口诀是:
1、个人本位论:卢福帕爱三斯。
2、社会本位论:撕图图的耳朵。
具体知识点: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培养自然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帕克、爱伦凯、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奇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公民,其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孔德、那都尔普和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论其论点归纳如下:
1、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而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只在于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记忆口诀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记忆口诀是梦(孟子)露(卢梭)佩(裴斯泰洛齐)服(福禄贝尔)马(马利坦)斯(赫钦斯)洛(马斯洛)。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是主张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一种理论。与以社会为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理论相对。
社会本位论的立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巴格莱、孔德等。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口诀
个人本位论是指: 与社会本位论相对。
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理论。最早的提倡者是古代希腊的智者派。
他们否定一切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造就个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18 世纪个人本位教育盛行于西欧,以卢梭为代表,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善良的天性,让儿童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和社会偏见及恶习的影响,自然地、自由地成长。
社会本位论: 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多个,有荀子、柏拉图、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卜、法国涂尔干等。
其中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参与社会生活。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作贡献。
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儿童从不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
涂尔干
涂尔干·埃米尔(Émile Durkheim),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ccedil;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社会本位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
职业理念三观是 教育观 学生观 教师观
一、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 创新和实践)
第一,面向全体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第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口诀: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和需求。
三: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本图文由用户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本站举报。转发注明出处:https://www.xsy-edu.com/n/1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