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背景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引起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4、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5、一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会上英、法、美、日、意等列强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力转交给日本,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引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
过程: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前期:1、时间:1919年5月4日;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中心:上海。4、主力:学生。后期:1、时间:6月初以后。2、中心:上海。3、主力:工人。推动高潮事件:“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初步胜利:表现:1、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释放了被逮捕的爱国学生。 3、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最终结果:失败。(根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意义: 1、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 2、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希望采纳
2.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如下: 1、国内政治方面,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4、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合理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准备准备在“合约”上签字。
5、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3.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从国内看看,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你的备选答案是错误的.
5.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扩展资料:一、事件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二、主要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1、国内政治方面,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4、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合理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准备准备在“合约”上签字。
5、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根本的原因: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对内掠夺土地和工矿业,增加赋税,加重人民负担。
2、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3、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扩展资料
一、简介
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二、主要领导
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陈独秀(1879-1942)和李大钊(1889-192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林长民(1876-1925),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三、影响
五四之后,学生中开始出现更多负面现象,有人认为学生万能,视法律如无物,动辄掀起学生运动,甚至自选教员,对哪位教员不满便罢课要挟。查毓瑛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到,北大学生热衷于开会,每年大小会不下千次,而“关系学术的恐怕不能占百分之一”。有的学生以“五四功臣”自居,甚至印发名片炫耀自己。
五四运动后,旗手傅斯年开始反省自己,认为“半年新潮杂志的生活,说了许多空话”。深刻反省之后,傅斯年决定赴欧留学,要过一种新的生活,开始践行他所谓的“改造社会的方法第一步是要改造自己“。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人民网—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谁领导的
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
一、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二、陈独秀(1879-1942)和李大钊(1889-192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三、林长民(1876-1925),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四、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巴黎和会的消息能够及时传到国内,却是和一位四川人分不开的。
1919年1月,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的“巴黎和会”开场。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是,会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几个强国把持下,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的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所能得到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当时全国人民热切期望恢复主权,收回青岛,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却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上的消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封锁,如果没有一群爱国青年的艰苦努力,很难传到国内,让人民群众知晓。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及其“巴黎通讯社”。
“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各项特权,“巴黎通讯社”迅速得到这一消息,抢在英、日、美通讯社的前面,最先电传到国内各报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
5月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举行集会,决议致电巴黎专使,要求拒签和约,有一名学生当即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以示爱国决心。
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并且奔向赵家楼胡同,痛打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章宗祥,放火烧了另一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宅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表示“绝对赞同”,并把那些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以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文学革命提供了证据。
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文学思想的变革,但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五四文学革命与意识形态变革密不可分,而且着重于意识形态的转换。文学革命是为了救国兴民,这种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层思想动力。
这样,文学思想的变革就必然主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难以深入到学术层面。尽管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约定二十年不谈政治,专注于输入学理与文化建设,但政治这个“集体无意识”仍然左右着他们。
五四文学革命学术讨论远远少于意识形态的争论,陈独秀的“三大主义”着眼点还是意识形态。这个着眼点一方面使文学思想的论争充满火药味,同时也使学术建设被忽视。
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多于建设,或者以输入外来文学思想代替学术建设,结果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框架。
本图文由用户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本站举报。转发注明出处:https://www.xsy-edu.com/n/7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