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有哪些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类。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例子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1.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
首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找到助词介词,分清是什么情况做什么作用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补充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3.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
4.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
首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然后分清主谓然后找到助词介词,分清是什么情况做什么作用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5.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特殊句式是什么意思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特殊句式如下:
一、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释义: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
“也”表判断。意为: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二、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释义: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三、省主语: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释义:
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2)、便舍船,从口入。
释义: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四、省宾语:
问所从来。
释义:
问渔人从哪里来。
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
五、省介词:
林尽水源。
释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扩展资料:
原文:
《桃花源记》(节选)魏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释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一词多义:
1、出:
(1)出去。
不复出焉: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
(2)拿出。
皆出酒食: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2、寻:
(1)动词,寻找。
寻向所志: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
(2)副词,不久。
寻病终:不久后就病死了。
3、舍:
(1)离开。
便舍(shě)船:渔人便舍弃了船。
(2)名词,房屋,客舍。
屋舍(shè)俨然: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4、中:
(1)中间。
中无杂树:中间没有其它树木。
(2)年间。
晋太元中: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
(3)里面。
其中往来种作: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
5、志:
(1)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
(2)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寻向所志: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现代汉语八种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一)“把”字句的性质“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面做状语的一种句式。例如:(课本上定义: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a.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 b.两个人只顾闲聊,把身边的两个孩子全忘记了。(二)“把”字句的特点 1.谓语部分—–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也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 2、其次,即使是动作动词,单个动词也很难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如: 3、“把”字的宾语①“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者事物,不能是无定的、已知的。所谓“有定”是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认为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事物。②“把”字的宾语从构成上来看也很复杂,有名词、代词,也有名词性的短语。③从语义关系上看,“把”的宾语一般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如“同学们把作业做完了”。 4、“把”字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和能愿动词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把否定词“不”、“没(有)”等放在“把”字之前,很少有放在“把”字之后的。二、“被”字句:(一)“被”字句的性质在谓语动词前边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句子,叫做“被”字句,也称被动句。例如:①弟弟被老师批评了。②小王被雨淋得生病了。(二)“被”字句的类型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谓语动词。例如:①小王被人打伤了。②小王被特务盯上了。 2.有的“被”字句在“被”字之后、谓语动词之前没有名词性宾语成分,格式是:受事+被+谓语动词。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例如:①我的好奇心被[ ]鼓动起来了。②他们被[ ]欺骗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十施事+所+谓语动词。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我们把这些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也看作是“被”字句(或被动句)。例如:①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②他的名字并不为人们所知道。 4.“被……给”固定格式:口语里用在谓语动词前与“被”,“叫”、“让”构成呼应格式的还有一个助词“给”字,它的作用与“所”相当,构成“受事+被+施事+给+VP”。“给”可用可不用。例如:①这孩子被他奶奶给惯坏了。②收音机叫他给弄坏了。(三)“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有定的、已知的 2.谓语部分—–谓语动词要求有处置性①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②另外、谓语动词前后还有其他成分,譬如状语、补语、宾语、连谓、时态等,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特别是单音节动词)。例如: 3、“被”字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一般应放在“被”字的前边。(四)、“被”字句的语用意义“把”字句有“处置”的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的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宾语,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是要体现这些处置的后果。过去不少论著认为,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性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遭受灾祸、受到欺骗、蒙受损失,或者引发某些不利的后果等。三、连谓句(一)连谓句的性质连谓语句是由连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连谓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谓词都能与同一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二)连谓短语的特点。(1)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共用一个主语,或者说每个动词结构都可以和同一个主语分别构成主谓短语。(2)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能有逗号隔开,有的根本不能有明显的语音停顿隔开,或隔开后原句的意义、意味就变了。(3)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否则是紧缩句。(4)介词短语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不是连谓短语,因为介词已经虚化为虚词。(三)VP 1和VP 2之间的语义关系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连谓句研究的重点,也是确定和显示连谓句范围的依据之一。如果连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限于两个并分别记为VP l和VP 2的话,则VP l和VP 2之间有如下语义关系:(1)VP 1和VP 2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即VP 1和VP 2表示的动作或事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互相衔接,连续发生。例如:①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上担架。②总工程师脱下身上的大衣盖在我的身上。(2)VP l说明VP 2的动作方式 V 1在前,着重说明后续动作V 2的方式。这类连谓短语中的V l的动词之后常常带有表示持续状态的助词“着”。例如:①他微笑着向我走来。②孙处长皱着眉头不说一句话。(3)VP 1和VP 2表示动作及其目的关系连谓句中,V l和V 2有时表示动作和目的的关系。通常情况是用趋向动词“来”、“去”作V 1、V 2,表示动作“来”、“去”的目的。例如:①你去问问还有票没有。②我来想跟您打听一个人。(4)VP 1和VP 2表示动作(或事件)有因果关系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原因引起的结果。一般情况是表示原因的动词性词语在前,表示结果的动词性词语在后。例如:①王老师今天病了不能来上课。②他骑马跌伤了腿。(5)VP 1和VP 2表示互补关系连谓句里有的V 1和V 2是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关系。例如:①素梅板着脸儿不笑。②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6)“有”字型连谓句谓语中连用的谓词性短语,前面是“有/没(有)”构成的动宾短语,构成“有/没(有)+宾语+VP”格式,宾语所往往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条件、工具、材料、受事、能力等关系。例如:小王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小张有资格申请这个岗位。他没有钱买大房子。你有权保持沉默。四、兼语句(一)兼语句的性质兼语句是指兼语短语做谓语的主谓句。(课本上认为兼语短语单独成句也是兼语句。)例如:①我叫他回来。②大家选我当代表。③她爱小李忠厚老实。(二)兼语句的类型 VP 1是兼语句的谓语中的主要动词,归纳兼语句的类型或范围一般从第一个动词入手。在兼语句里,能充当VP 1的动词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的类。从 VP 1的语义特征入手可以把兼语句分为以下几类: 1.“使令”义动词作VP 1的兼语句表示“使令”义的动词在充当兼语句中的VP l中占的比例很大。根据这些动词表示“使令”意义的强弱,把它们依次分为:“催逼”类、“派遣”类、“请求”类、“嘱托”类、“培养”类、“带领”类。(1)“催逼”类常见的有:催、逼、逼迫、强迫、胁迫、强制、促使、拉、推、催促、揪等。例如:①你不该逼迫人家服从我们。②他一大早就催促我赶快动身。(2)“派遣”类常见的有:派、派遣、指派、遣送、打发、指使、调、提拔、介绍、推荐、差、委派、命令、放、招呼、呼唤、叫(“呼唤”义)等。例如:①领导派我来接您。②连长命令士兵们向山后撤退。③我叫司机把车开到路边。(3)“请求”类常见的有:求、请求、要求、央求、恳求、祈求、请、邀请、喊、哄等。例如:①她求娘可怜可怜她。②小马喊他妈给他开门。(4)“嘱托”类常见的有:托、委托、托咐、嘱咐、嘱、叮嘱、嘱托、拜托、告诉、提醒、警告、通知、号召等。例如:①我托您去办一件事。②爷爷叮嘱我要爱惜粮食。(5)“培养”类常见的有:培养、培育、教导、辅导、训练、指导、指引、改造、指挥、鼓舞、鼓励、动员、怂恿、支持、鼓动、发动、组织、吸引、吸收等。例如:①学校培养他成了一名业务骨干。②他鼓动我明天跟他去八达岭。③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了小发明家作品展览。(6)“陪同”、“带领”、“帮助”类常见的有:陪、陪同、送(“陪送”义)、护送、陪送、扶、搀、搀扶、领、带、带领、率领、引(“带领”义)、引导、领导、帮、帮助、协助等。例如:①向导领着我们爬进了山洞。②我陪你去天山看看。③我帮你割猪草。 2.“交给”义动词作VP 1这类动词常见的有:给、交、送(“赠送”义)、借、租、递、赏、赏赐、让给、讲给、递给等。例如:①他给我一件衣服穿。②房东租给我一间地下室住。 3.“喜怒”义动词作VP l常见的有:喜欢、爱、羡慕、钦佩、佩服、怨、埋怨、气、恨、责怪、责备、痛恨、害怕、厌恶、嫌、表扬、称赞、夸、感谢、祝、祝贺、批评、指责、斥责等。例如: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妻子埋怨他不务正业。我佩服他办事一丝不苟。他嫌我走慢了。 4.“称呼”义动词作VP l常见的有:称、称呼、简称、俗称、叫(“称呼”义)、认、追认、封等。例如:①人们称他是万金油。②马铃薯俗称为“土豆”或“山药蛋”。③那个瘦高个当地人封他为“赌王”。 5.“有无”义动词作VP 1“有”、“无”、“没有”、“剩”、“留”等动词后面若跟表示人或动物类的名词或代词,并且名词或代词有谓词性后续成分,这类“有无”义动词句就可以看作兼语句。例如:①山洼里有个村子叫唐庄。②咱们这里没有人喜欢打排球。③这片山地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五、存现句(一)存现句的性质说明某处所存在、出现、消失、变更某些人或事物的句子叫做存现句。例如: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②眼前显现出两位青年的身影。③教室里少了两张桌子。④宣传栏上换了新内容。(二)存现句的类型根据中段动词或动词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存现句可分为四种类型:表示存在的、表示出现的、表示消失的、表示变化的。(1)表示存在的存现句表示存在的存现句可称作“存在句”。存在句又可根据中段动词的类别不同,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种。①静态存在句台上坐着主席团。门前挤着一群顾客。地上都铺着红地毯。②动态存在句蓝天上飞着几只云雀。水面上漂动着几条小船。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2)表示出现的存现句表示某处人或事物出现的存现句,可称作“出现句”。出现句的前段是表示处所的词语,以方位词或方位短语为多,也有表处所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例如:她的脸上露出妩媚的微笑。夜空中出现了几颗星星。外面已经摆上了酒席。(3)表示消失的存现句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消失了的存现句,可称为“消失句”。消失句的前段和后段跟出现句没什么不同,中段谓语动词不同,首先不同在意义上,消失句的动词是表示“消失”意义的,如“走”、“丢”、“掉”、“逃”、“少”、“死”等,动词后面一般带“了”,或者动词后带“丢”、“掉”、“走”、“下”、“去”等做补语。例如:羊圈里丢了两只羊。会场上少了几个人。山上掉下去几块大石头。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有所变化的存现句,可称作“变化句”。例如:他脸上变了颜色。她的身上换了装扮。(六)、双宾句(略讲)定义: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例:①他给我一杯茶。②我拿你一本书。③王老师教我们语文。④我问他该怎么办。⑤大家称他为“活雷锋”。双宾语的特点:(1)表“给予”、“接受”、“询问”、“称说”、“谁给谁什么”。(2)近宾指人或人的等价物,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多数指物,也可指人,远离动词,一般较复杂,可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
本图文由用户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本站举报。转发注明出处:https://www.xsy-edu.com/n/74171.html